<legend id="brxrp"></legend>
    <ol id="brxrp"></ol>

    <span id="brxrp"></span><optgroup id="brxrp"><li id="brxrp"><dfn id="brxrp"></dfn></li></optgroup>

    陜西工人報官方網站 | 陜工網首頁 手機站 今天是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不良信息舉報電話:陜工網(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社會新聞 過度追求社交“輕量化”,63.5%受訪青年擔心缺少知心人
    2024-06-13 08:48:52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字體:【

    從朋友圈中的“點贊”之交,到生活中的“搭子”交友,從無話不談、親密無間到保持距離、注重邊界,當前,年輕人的社交方式和社交需求呈現出許多新變化。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3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7.4%受訪青年覺得“輕量化”社交越來越普遍。不用投入大量精力時間維系情感,重視邊界感和私人空間是年輕人選擇“輕量化”社交的主要原因。

    “追求簡單、純粹的交往關系,是不少年輕人自然的情感需求”

    在杭州工作的90后王浩森平時喜歡打乒乓球,但周圍的朋友中很難找到興趣相投的。后來,他通過附近球館的工作人員介紹,找到了幾名球友,大家建立了聯系,想打球的時候在群里招呼一聲,很快就能組局成功。王浩森覺得,與需要長期維持的朋友相比,這類“球搭子”交往起來更加簡單,甚至不用知道對方的名字、職業,只需要看水平是否匹配,脾氣是否相投。“現在‘搭子’交友越來越普遍了,‘學習搭子’‘運動搭子’等都很常見,這種交友方式能在短時間內找到比較合適的對象,更省時省力了。”

    “我是個比較容易‘內耗’的人,時常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懷疑自己。”在北京工作的95后李思琪說,自己在社交中比較被動,基本上不會主動組局,大多數時候都是參與者和傾聽者,而且容易被他人的言論所影響。“我比較希望社交關系能夠簡單一些,能從中收獲快樂,而不是負擔。”

    “搭子”社交、游戲社交……如今,年輕人的交友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簡單輕松無壓力的“輕量化”社交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調查顯示,77.4%的受訪青年覺得“輕量化”社交越來越普遍。進一步分析發現,00后受訪者認為越來越普遍的比例更高,為81.9%。

    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張曉芳對年輕人的“輕社交”現象進行了研究,她認為,相較于傳統社交,“輕社交”具有幾個特點:一是“快餐化”,這種社交是低成本的、快捷的、臨時的,像吃快餐一樣,而且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較;二是輕量化,與傳統的社會交往相比,它的交往形式更加碎片化,比如通過表情包、語音,就可以完成一次交流,不需要很規范的社交禮儀和嚴謹的社交語言,不用投入大量的時間、情感;三是隱私性,雙方交往不用再交換自己的隱私信息,比如姓名、職業、家庭、地域等,即使不了解對方的各種信息,也可以完成交往互動;四是精準性,比如“搭子”社交,為了實現某個共同的目標,通過興趣愛好的匹配,精準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對象,結成伙伴關系;還有一個特點是消費性,在虛擬網絡空間中,并不需要和對方深入交往,取而代之的是點贊、評論,形式上是主體之間的交流,實質卻與游戲中的人機模式和網絡購物等形式無異,屬于消費式的社交滿足。“從現實來看,追求簡單、純粹的交往關系,是不少年輕人自然的情感需求。”

    如何看待一些年輕人選擇“輕量化”社交?調查顯示,54.4%的受訪青年認為不用投入大量精力時間維系情感,50.4%的受訪青年認為是重視邊界感和私人空間的體現,46.9%的受訪青年覺得能夠緩解精神緊張,愉悅身心,40.0%的受訪青年認為這種社交方式臨時性強,效率高成本低。其他還有:能拓寬交友圈,認識不同的人(35.9%),是一種淺薄的、“快餐化”的交往方式(30.4%),是對深度關系的逃避和抗拒(12.8%)。

    “在交往中需要有一定的邊界感。”從這個角度來說,李思琪很認同“輕量化”社交,她表示,這種邊界感不僅指的是物理距離,更重要的是心理距離,比如不強行讓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不對別人品頭論足等,“有邊界感是對一段關系的尊重,也是對交往對象的尊重”。

    深度社交不能完全為“輕量化”社交所替代

    “有幾個固定的、長期聯系的好友非常重要。”王浩森覺得,一個人的精力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只追求社交的簡單化、輕量化,不利于個人建立深度交往的社會關系。“想要保持友誼,即使不常見面,時常聯系問候還是很必要的,關系是‘處’出來的,有時候需要主動一點。”

    李思琪說,自己雖然不太喜歡缺少邊界感的交友模式,但還是認為維持深度的交往關系很有必要。“在工作中遇到不順心或者困難時,找朋友吐槽,從他們那里獲得理解和安慰,心情會好很多,這是‘點頭’之交難以實現的。”

    過度追求社交“輕量化”會帶來哪些問題?調查顯示,63.5%的受訪青年認為會導致個人缺少知心人,社會網絡支持力度減弱,57.9%的受訪青年表示會使交友“圈層化”,容易陷入“信息繭房”,48.0%的受訪青年認為會使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減弱,關系淡漠,47.0%的受訪青年擔心難以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密關系,18.2%的受訪青年表示可能會增強個人的孤獨感。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師胡鵬輝認為,適度范圍內的“輕量化”社交是年輕人正常的社交需要,無須過度擔憂。但過度追求所謂純粹的、簡單的、高效的社會交往,會出現一些問題。“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與人有效溝通都是項重要的能力,過度追求社交‘輕量化’會不斷弱化個人深度社交的交往意識,對個人社交能力產生消極影響。”

    “社會交往是人的天然需要,深度社交并不能完全為‘輕量化’社交所替代。”張曉芳認為,大家選擇“輕社交”,是為了找到志趣相投的人,經過互聯網篩選,已經將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親屬、朋友、同事劃定在不同的范圍內了。過度重視社交“輕量化”,時間長了,與熟人、親人之間的交往會被排斥到個人交際圈的外圍,不利于個人強關系的建立和維系。“我們要認識到社會交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同時正視社交中的各種不順、沖突,把自我探索、自我表達融入現實的社交生活中,避免陷入虛擬的或完全‘輕量化’的社交關系之中。”

    接受調查的受訪者中,男性占45.2%,女性占54.8%;00后占16.6%,95后占29.9%,90后占34.8%,85后占18.7%;未婚未戀的占14.7%,未婚但在戀愛中的占19.4%,已婚的占64.4%,離異的占1.5%。

    (應受訪者要求,李思琪為化名)

     

    “輕量化”社交如何影響青年一代

    社會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隨著網絡信息化和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也隨之不斷改變,簡單、快捷、無負擔的“輕量化”“淺緣化”社交正在成為不少年輕人自覺不自覺的新選擇。這種“輕量化”的社交有哪些特點,會給這一代青年的現在與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德福,就此話題進行了一番探討。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看到您對青年社交問題做過專門的調研,在您看來,當前年輕人的社會交往發生了哪些變化?

    王德福:年輕人最需要社交,他們需要建立一定的社會關系,但他們追求的社會關系已不是過去那種相識、相知、相守一生的“重資產”,可以說,“輕量化”社交已經成為當前青年社交最主要的特征。這種“輕量化”社交打破了原先的社會交往評價體系,比如在以往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個人往往是作為被評價的對象,由他人來評判個人的為人怎么樣、能力如何,但現在個人成了自己關系網絡的審視者,交往對象、社交功能等都被個人首先按照自我標準進行排序,這時“悅己”就成了社交選擇的主要依據,愿意交往就繼續交往,不愿意交往就會選擇退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種“輕量化”社交具體有什么特點?

    王德福:首先表現為社交需求的單純化。當下不少年輕人希望交往關系是簡單的、松弛的,不太愿意在某段關系上附著太多的訴求,只想跟特定的人圍繞特定的事情形成特定的交往關系,比如“搭子”社交,就是僅僅因為在某些方面投緣而形成的社交關系,比較看重交往提供的單純功能和即時性的情緒價值,而把復雜的、長時段的尤其是可能涉及利益的工具理性價值排除在外。

    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社交規則的簡單化。在一段關系中,如果感到不舒服、不合適,一些年輕人會選擇回避或退出,比如在職場中,他們會刻意回避或懶得處理和經營上下級關系、同事關系,避免自己在其中耗費時間、精力成本,對于這類青年來說,社交規則的強制性無疑是在減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們最近的一項民調發現,不少年輕人覺得維持深度社交關系更困難了,您怎么看待這一結果?您認為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哪些?

    王德福:在我國傳統社會文化中,社會關系是個很重要的概念,也有著豐富的意涵,不僅具有為個體提供支持的社會功能,個體也在社會關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人生意義。在這種社會文化下,人們形成的社會關系支持性強,規則性也強。但當前我們已經處于強烈的流動性社會中,想要維持穩定的傳統型的社會關系面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甚至困難。當前,青年人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很多都擺脫了地緣、血緣的限制,因學業、職業產生的關聯,因為存在競爭性、不穩定性等因素又難以發展為深度的社會關系。畢竟深度社交關系的建立和維系需要長時間的交往,要共同經歷一些關鍵事件的考驗,才能達到彼此交心的程度,對于當下變動性、流動性很大的青年來說,客觀條件也難以支持他們與人的深交。

    另外,一些年輕人主觀上也在抗拒和逃避深度社交,有意將自己的社交限制在一定范圍內,跟熟人保持一定距離。這里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當前年輕人在他們社會化的過程中,家庭和學校為他們提供了相對純粹的成長空間和比較多的保護,使他們與外部世界發生深度互動的機會大幅減少,從而也就失去了相當多的真實世界復雜關系的社交訓練。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交往環境就是簡單的、單純的,再加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虛擬網絡上基于興趣形成的、淺層次的交往模式,方便他們隨時進入和退出某類關系,成本很低,這也影響了他們的社交偏好和社交能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對個人的社交能力提出哪些挑戰?

    王德福:當所有的關系都基于個人的情緒和喜好來建立時,這種關系往往是不穩定的。如果僅僅是普通的朋友關系,影響不是很大,但若是好友、親密關系等,這種社交習慣難免會影響深度關系的建立和維系。其實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一定有正反饋,也有負反饋,現在一些年輕人把交往中的正反饋無限放大,而對負反饋的容忍度越來越低,甚至一出現負反饋就想退出。有這種想法和習慣的年輕人,需要認識到只有正反饋的完美關系只存在于理想狀態,在現實社會交往中,學會正確處理交往中的負反饋變得尤為重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當“淺緣化”“輕量化”社交成為一種趨勢,您覺得這會給當下這代年輕人帶來哪些影響?

    王德福:“輕量化”社交比較輕松、簡單,目的單純,往往更容易達成,使得一些年輕人能夠拓寬交友圈,結交到不同類型、興趣相投的人。但也正是因為交往方式簡單,想要發展成為知心的、交心的朋友會比較困難。

    在傳統社交中,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是主要的社交關系,呈現出差序格局形態,即以個體為核心,親疏遠近和社交強度逐層衰減,關系圈層比較多。當前年輕人的社交關系,我把它形容為“花瓣”形狀,每片花瓣意味著因某種興趣和某些人形成的小圈子;ò昱c花瓣之間可能有交叉,也可能沒交叉,有些花的花瓣很多,有些花的花瓣很少,但突出的表現為更居中心的“花蕊”的部分特別小,這體現著與個體關聯緊密的強關系在收縮,豐富的弱關系占據了個體社會關系網絡的大部分。所以當個體遇到比較大的困難,需要社會關系網絡提供經濟支持、情感支持時,淺層次的弱關系通常很難滿足這種需要。“輕量化”的社交關系“同富貴”容易,“共患難”難,因為后者需要有足夠強度的社會信賴,而社會信賴的形成一定是需要足夠長的時間和大大小小各種事件的考驗的。

    深度交往的社會關系具有強支持的功能,也有強束縛的消極一面,F在一些年輕人拒絕復雜的社會交往,一方面從強束縛的關系中解脫出來,但也意味著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很難獲得強支持了。隨著淺緣化交往越來越普遍,攤大餅式的社會網絡支持體系對個體的支持強度實際上在迅速弱化,好像每個人都只能獨自面對生活比較沉重的那一面。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會產生“群體性孤獨”,即使有很多熟人隨時可以交流,但深層次的孤獨感卻難以得到排解,這是“輕量化”社交給個體帶來的不得不承受的“重”后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既然如此,年輕人該如何回應這種“輕量化”“淺緣化”的社交趨勢?

    王德福:人類學家項飚關注到“附近”在消失這個社會現象,因此他提出要關注“附近”、重建“附近”。對于社交關系來說,我想也是一樣,人最終總要在社會交往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城鎮化后,越來越多年輕人進入到城市,并選擇在城市中落腳扎根,這為穩定的社會交往關系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條件和環境,所以我認為小區或社區應該成為年輕人新的地緣關系建立的陣地,依托自己生活的小區或社區建立緊密的社會關系是值得探索的。

    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逐漸發展出地緣社交,我把它稱為“新鄰里關系”,“新”體現在哪里?我認為這種地緣關系會把社會評價和社會控制的方面剝離出去,讓關系不再是束縛,而主要表現為社會支持功能上,比如鄰里互助,參與公共事務等,形成一定的社會合作,讓個人不僅關注自己本身,也關注自己周邊的人和身邊的事,從而形成相對穩定、有認同感,又可以相互支持的社群關系。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

    新聞推薦

    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蓮湖路239號 聯系電話: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陜ICP備17000697號陜公網安備61010402000820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5陜工網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鏡像 網站圖文若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 成aⅴ人免费观看中文字幕_高清人妻互换av片_无码中文字幕av带剧情_中文字幕免费无码专区一区